赤壁茶文化歷史上承西漢,下啟唐宋,文化內涵十分豐厚。漢代茶馬古道開通,赤壁市就是這一茶馬古道上的起點之一,赤壁之戰時,蒲圻茶業已飲譽江南,龐統種茶于西山,諸葛亮、周瑜、魯肅飲茶于鳳雛庵中,更有曹操謀士蔣干西山遇龐統邀飲茶于庵中,進而中計龐統為曹操獻下了連環計。 赤壁戰后韋昭奉令赤壁采鳳,寫下《代烏林》,皇帝孫皓設宴會群臣,特許韋昭以茶代酒,傳為千古佳話,賦予茶文化之豐富內涵。 晉代竹林七賢在赤壁觀竹,采茶飲茶,茶酒不分家即源于此時,早在晉代詩人杜育就有《茶賦》傳世。晉代左思還有一首著名的《嬌女詩》,非常生動地描寫了兩個幼女的嬌憨姿態和烹煮香茗的嬌姿。 唐代為我國詩的極盛時期,時適逢陸羽《茶經》問世,飲茶之風更熾,茶與詩詞,兩相推波助瀾,詠茶詩大批涌現,出現大批好詩名句。 宋代蘇軾一生愛酒但也愛茶,他愛酒卻不曾親自釀酒,而每飲必醉,故在黃州說醉話,妄稱赤鼻為赤壁,還說: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他愛茶,還親自采茶,他寫有:“清江赤壁照人悲,竹間行復采茶時”的詩句,這里的清江赤壁即蒲圻赤壁,因古代有一條清江河在赤壁山下入江,稱清江口。 明、清兩代,赤壁茶遠銷整個亞、歐大陸,使古茶馬古道不斷延伸,赤壁之戰及赤壁文化迅速傳至世界各地,茶馬古道同時是一條中外文化交流的古道。 赤壁,舊稱蒲圻,有建置的歷史達一千七百八十余年,而赤壁采茶和種植茶葉的歷史遠遠超過二千余年!安桉R古道”也是一條綿延兩千多年的中外貿易之道,這條世界古代最長的商貿古道好似一條江河,其沿途都有支流和起點,古老的赤壁又是這茶馬古道上鄂州站、岳州站兩起點的一個源頭。 赤壁采茶、種植茶葉的歷史 (一)兩漢南北朝時期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地,而江南又是中國茶葉的最早發源地。炎帝神農氏嘗百草在江南發現茶葉,據《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西周王朝命楚貢苞茅等方物作祭祀之用。此方物中就有茶葉稱“詫”(《尚書?顧命》)。反映西周、春秋時代社會生活的《詩經》其有多處記述了茶、苦荼,荼即茶,據《說文解字》:荼?苦茶,即今之茶字。稍晚于《詩經》的《爾雅》一書載:“槚?苦茶”,晉郭璞注曰:“今呼早采為茶、晚取者為茗”(《爾雅?釋木》)。秦漢時,荊、巴一帶采葉作餅……欲煮茗飲,搗末置器中,以湯澆覆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廣雅》)。蒲圻秦漢間屬荊州南郡,三國前后分屬漢昌、江夏、巴陵等郡,各史所記荊州、漢昌,江夏、巴陵之茶史,即有蒲圻。關于赤壁種茶與飲茶還有八大例證,其一,道人于吉常游歷于江南各地,并以山間果藥“助軍作福,醫護將士”(《江表傳》),其果藥者即獼猴桃與茶葉。其二,東吳士燮早年得仙人董奉密傳,以奇物異果養生,于東漢獻帝建安十五年由交州(今越南)調任武昌太守,當時武昌軍政要務因赤壁一戰,主要在蒲圻,士燮于此教民植茶飲茶即可明證。其三:赤壁之戰時,龐統隱居赤壁金鸞山,相傳植茶于此,曾請諸葛亮、周瑜、魯肅于庵中品茶。諸葛亮取《漢書?司馬遷傳》: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典故贈龐統“絕甘兮少”題詞。其四:以茶代酒之典。三國東吳史官韋曜(本名昭,避晉公司馬昭諱更名)常來赤壁,并在赤壁留下著名的《伐烏林賦》,其人好飲茶,每宴飲必“以茶代酒”。吳主孫浩常宴飲大臣,每人以七升為限,不能飲者就會澆灌而下,唯獨以韋曜另外,“或密賜茶詫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其五《漢書地理志》稱南郡、江夏、巴陵等地“川澤山林之饒、飲食還給、不憂凍餓”,根據此地有飲茶之俗,此地民眾采山為飲食。其中有采茶一項。其六,華佗是東漢末年的名醫,赤壁之戰前后活動于此,并為周瑜、關羽治病,他所著《食論》一書稱:苦茶久食益意思。其七,赤壁出土的大量東漢至東吳青瓷器皿其中一種四系罐,據《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稱:這就是當時的茶具。第八,1973年在新店出土的青瓷貼花小碗乃東漢至吳之物,據六朝考察專家蔣贊初先生考證是飲茶具。這都足以說明漢代前赤壁已出現飲茶之習俗。晉代士大夫飲茶之風日盛,而江南茶葉的種植亦被極大推廣,《茶書》載:“晉有劉昆、張載、陸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晉《中興書》載:當時士大夫待客“所設惟茶果而已”!端焉裼洝愤記載:夏侯愷死后,其鬼“就人覓茶飲”!渡癞愑洝份d“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青!唬荷街杏写筌,可以相給”。葛洪是晉代道人,在赤壁雪峰山、黃葛山、葛仙山修行多年,每以草藥,茶葉濟人,他著的《神仙傳》、《抱樸子》、《肘后備急方》等書。均記載了蒲圻的玉竹、黃精、茶葉等藥材!独m搜神記》載: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長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叢茗而去!蹦媳背瘯r采茶,飲茶風更盛于前,《桐君錄》載:武昌人好茗!帮嬛巳恕!耙嗫赏ㄒ共幻摺。鮑照是劉宋時詩人,與其妹鮑令葷都喜采茶飲茗,令葷還專著《香茗賦》傳世。這一時期,江南從士大夫到平民百姓迅速掀起的飲茶之風,形成了特有的飲食習慣,這一飲食習慣,逐步影響到黃河流域,至少他們知道了茶,他們有時嘲諷江南人“渴飲茗汁”、“茗飲作漿”,(《封氏見聞錄》)。 (二)唐代 唐代飲茶之俗,風靡全國,茶葉的采摘不僅于山間野茶,還出現了成片的茶園,“長江中游的茶業在唐代取得了空前的發展,這種發展深深得助于當時迅速興起的飲茶之風”(《唐代長江中游的經濟與社會》)。據《唐書?食貨志》記載:茶葉種植與市場在長江中游出現湖北、湖南、江西三大區域,其中湖北區有:荊州、峽州、襄州、蘄州、安州、黃州、鄂州。當時蒲圻屬鄂州。而湖南區的岳州亦是重要的茶種植與銷售市場,蒲圻夾在鄂州與岳州之間,雙方距離均百公里左右,這給當時蒲圻茶葉種植與銷售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故《全唐文》、《太平寰宇記》等書稱:鄂州蒲圻、唐年(唐代將蒲圻南劃出,另設一縣曰唐年,即今崇陽縣、通城縣)諸縣,其民“唯以植茶為業”,這種以茶為主的種植結構使得鄂州、岳州成為茶葉生產、集散的重要區域。專業茶農的大量出現,還使唐代戶藉中出現了“茶戶”、“園戶”。(《唐書?食貨志》)。唐代《茶譜》一書還載:鄂州之東南蒲圻、唐年縣產茶,黑色如韭葉,極軟,治頭痛。如今羊樓洞松峰山上一株千年老茶樹,相傳植于唐太和年間(公元827年前后)這是現存植物標本,它見證了唐代赤壁茶葉種植的輝煌。 唐代,因茶業的極大發展,茶文化應運而生,陸羽《茶經》的問世。及《茶輯》、《茶譜》、《膳夫經手錄》、《封氏見聞錄》和《全唐詩》中的大量詠茶詩等異彩紛呈,官方正史《唐國史》、《唐國史補》、《全唐文》無一不載茶葉。 (三)宋代 宋代茶葉出口較之唐代可謂翻了幾倍,無疑又極大地促進了茶葉的種植。當時赤壁屬荊湖北路鄂州江夏郡!端问?地理志》稱:“岳、鄂處江湖之都會,全、邵屯兵,以扼蠻獠,大率有材木,茗詫之饒,金鐵羽毛之利,其土宜谷稻,賦入稍多”。文中的“茗詫之饒”即是說茶葉十分豐饒,而且給國家賦稅也比較多。宋代定“榷茶之制,擇要會之地”,國家確定產量,上交數量。所擇要會之地,荊湖北路即有鄂州、岳州,定產247萬余斤。在品種上確定片茶、散茶二種。片茶蒸造,以充歲貢及邦國之用。散茶主要出產淮南、江南、荊湖(赤壁屬荊湖北路)品種有龍溪、雨前、雨后共十一等(《宋史?食貨志》)。朝庭設置茶鹽使專管茶葉、鹽業,一時出現“茶無滯積,歲課增588000余貫。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全國戶口10296965戶,丁26205441人,有三分之一的人從事茶業,僅茶葉一項之稅收增至210萬緡。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仁宗皇帝下詔稱:“古者山澤之利,與民共之”,因此宣布解除茶禁,即民間可自行貿易。這無疑又進一步刺激了茶葉的生產。據《蒲圻縣志》載:宋時城北七里沖因植茶故又名曰茗山,建炎四年(1130年)陳求道被難于此山中,我們可想而知,當時蒲圻夾在鄂州、岳州兩大茶葉集散市場之間,且又是條驛道通行南北,加上長江黃金水道,其茶葉生產規模一定遠勝周邊其它縣。 (四)元明時期 元代,中央帝國的版圖擴至西亞、歐州,茶葉的需求極大增長,但其立國八十年,前后有三十余年處于戰亂,茶葉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但據《元史?食貨志》記載江西、湖廣(蒲圻屬湖廣行省)兩行省茶葉年納稅銀25萬錠。當時的湖廣省地域為今之兩湖、兩廣、安南(越南),所以它的稅銀遠不及宋代的荊湖北路。 明代,赤壁屬湖北省武昌府。強大的明帝國,威服四夷,商品經濟異常發達,出現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椩、茶鹽、瓷器形成工業化生產,貿易的強大,全國形成了三十個物資集散的大城市,蒲圻仍居于漢口與岳州兩大城市之間。由于蒲圻羊樓洞出現較具規模的制茶業,不僅促進了蒲圻的茶葉種植,還促進了周邊縣的茶葉種植,當時周邊出現成群結隊的“肩客”,他們肩挑背扛,將各地茶葉運往羊樓洞,交作坊進行了制作。明季赤壁市種茶業主要在陸水河之南,以茶庵嶺至羊樓司居多,故出現“茶庵嶺”一名(《蒲圻地名志》)。明《湖廣總志》及《湖北通志》、《蒲圻縣志》還載羊樓洞,距縣六十里,產茶。據《蒲圻縣志》載:明末全縣上解稅收1447兩,其中僅茶葉零售稅銀40兩,茶引稅18兩,占總稅收的4%,如果將茶園、制茶及相關產業統計在內,其稅收超過50%!镀眼呖h志》載:當時有一首《莼川竹枝詞》可見采茶盛況: 三月春風剪嫩芽,村中少婦解當家。 殘燈未掩黃梁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五)清代 清代赤壁茶業發展到了巔峰。道光年間,朝庭在蒲圻搞茶工商試點(故宮清代檔案),茶葉種植、制作、銷售一條龍。晉商“三玉川”、“巨盛川”在羊樓洞開設茶廠,壓制磚茶。咸豐、同治年間,外國資本進入本縣,俄、德、日等國商人競相在羊樓洞開設茶廠,其中俄商興辦了阜昌、順豐、新泰等廠,年產磚茶3萬擔(1擔=50公斤),民國23年(1934年),外商逐漸離去,羊樓洞制茶業僅剩5家,年產青紅磚茶10萬多箱(每箱82公斤),綠茶10萬公斤。民國32年,由民生茶葉公司投資的羊樓洞茶廠和日商投資的義興、聚興兩大茶廠擁有較為先進的機械設備。民國37年,赤壁羊樓洞有茶廠6家,擁有資本350萬元,各廠平均日產茶磚3500塊,隨后因內戰,制茶相繼歇業。 清代,赤壁市創造了一批世界級的茶葉品牌。清末道光、咸豐年間,先后有俄、德、日等外商洋行和漢口、鎮江、天津、廣州等地商人紛紛來赤壁羊樓洞設茶莊收購制作磚茶、紅茶,爭相外銷。 (六)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赤壁制茶工業仍較發達,俄、英、德、日等國洋商仍設莊制茶,本國商人也爭相在羊樓洞建磚茶廠。職業商人陳夔龍建振利茶磚總公司,擁有資本60萬兩白銀。民國6年(1917),俄商阜昌、順豐、新泰接該國命令關閉,但仍就地經營,興辦制茶業,每年除自制磚茶8萬多擔外,還兼代他人制造,年獲盈余頗豐。后因蘇聯列茶葉為消耗品,限制輸入,俄商磚茶廠才結束生產。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紅茶在國際市場滯銷,各茶莊相斷改制老茶,當時羊樓洞茶莊幾乎全為山西商人經營,每個茶莊資本有數十萬元至百萬元(銀元)。老茶莊有18家,年產磚茶18萬余箱,約合750萬公斤。民國17—22年,羊樓洞輸出的磚茶平均每年17.3萬余擔,年總產值398.7萬元。 當時各茶廠均使用舊式壓榨機制造茶磚。民國23年資本較大的長盛川、義興等磚茶廠改用鍋爐氣壓機及火汀裝置,但多數廠家仍用舊式機械維持生產,因而競爭力落后。義興磚茶廠用上368千瓦動力機后,年制磚茶8000箱,43萬公斤。民國23年后,外商逐漸離去,所設茶莊僅剩5家,磚茶年產201萬擔。繼之而起的是本縣人合資經營的“包茶莊”,所產磚茶主銷漢口忠信昌茶棧轉出口。據民國26年統計,羊樓洞民營茶廠有: 義興茶廠:廠址栗樹咀, 民國9年建廠,老板劉志略,資本10萬元,年產值20萬元,有動力蒸氣機1臺,日工作時間10小時。 聚興順茶廠:廠址在中畈,民國14年建廠,老板張友文,資本8萬元,年產值12萬元,有動力蒸氣機1臺,日工作時間10小時。 義興公司:廠址栗樹咀,民國24年建,老板郭子敬,有資本3萬元,年產值6萬元,有動力蒸氣機1臺,日工作時間10小時。 宏源川茶廠:廠址在灣上,民國22年建,老板張仲三,資本4萬元,年產值5萬元,有動力蒸氣機1臺,日工作時間10小時。 興隆茂茶廠:廠址在中畈,清光緒元年建,老板王春琛,有資本5萬元。 抗日戰爭時期,羊樓洞茶莊、茶廠相繼倒閉,茶葉產量銳減,每年僅維持在5—8萬擔之間?箲饎倮,民國36年,也僅產紅磚茶2000箱。民國37年,鄂南茶廠2月份開始壓制磚茶,日產100余箱。是年5月統計,本縣有茶廠10家,其中羊樓洞6家,資本共350萬元,各廠平均日產茶磚4000塊。羊樓司有茶廠4家,資本共180萬元,各廠平均日產茶磚3500塊。到了7月,羊樓洞制茶業處于癱瘓狀態,復興公司羊樓洞茶廠僅產茶300余包,義興、聚興順兩家均不過200包。 赤壁民國時期幾個年度磚茶產量是:民國5年22萬擔,21年20萬擔,26年5.97萬擔,30年4.5萬擔,36年8萬擔。 新中國成立后,赤壁市茶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04年,茶葉種植面積達到6.1萬畝,茶葉產量達到7630噸,其中優質量1000噸,茶葉總產值達到1.2億元。 赤壁,茶馬古道上的一個起點 茶馬古道,是古代茶馬交易之道,亦是茶葉運輸的馬幫之道,西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旨出使西域。幾經磨難,到達大月氏,在大夏發現川產筇竹和木棉布,經詳細詢問,知道有一條從云貴川康通往身毒(印度)通商之道(《史記?司馬騫傳》),便是昔日的兩條絲綢之路。其后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于王庭,迫其遠遁大漠,進一步掃清了通往西域的障礙。接著漢武帝經略西南,打開通往身毒商旅古道,加速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和。這兩條古道,由絲綢出口發展到唐宋的“茶馬交易”。在絲綢出口和茶馬交易中,赤壁始終是鄂州、.岳州兩大市場口岸的一個源頭。特別是唐宋以來使赤壁成為茶馬古道上的一個源頭和起點,為中西貿易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一) 唐代西北、西南茶葉貿易 唐初的貞觀之治,國力空前強盛,隨之而來的是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突厥勢力則由盛而衰,唐帝國于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設安西都護府,唐對西亞及歐州的貿易通道暢通無阻,日益繁榮。西藏由于吐蕃王朝的崛起,文成公主入藏,南亞、西亞對茶葉的大量需求,從云、貴、川、康進入南亞印度諸國的古道更加顯示了它往日的喧囂,因而形成了兩條陸上的商貿之路。另從漢武帝時起還一條海上貿易之路乃從交州日南郡(今越南胡志明市)起至天竺乃至南亞諸國,本文不予涉及。從唐代起陸上這兩條絲綢之路,同時又是兩條茶馬古道。又因茶葉參與邊貿使“遠近商賈齊繪貨入,貿羊馬”、“或市其羊馬”(《舊唐書?西戎傳》)!恫杞洝返膯柺,使天下“益知飲茶”以致“尚茶成風”。飲茶始而江南,推之北方,既而邊境及國外!缎绿茣?陸羽傳》載“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斗馐弦娐勪洝芬嘤浭霾枞~“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紇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唐國史補》亦載:“吐蕃贊普曾向唐使展示其擁有的各種內地名茶。當時名茶亦被皇帝賜與各國遣唐使節及外國國王。據《唐書》記載唐代出口茶葉的主要產區是湖北、湖南、江西,其中江南道湖北區有鄂州,當時鄂州轄江夏、永興、武昌、蒲圻、唐年、漢陽、漢川七縣,而產茶主要是蒲圻、唐年、江夏。江南道岳州是湖南區產茶地之一,轄巴陵、華容、橋江,湘陰、昌江五縣。加上江西區的江州,洪州等地,實際上其產茶地是今天的湘、鄂、贛連接區域,赤壁在這一區域中的位置是非常明顯的!缎绿茣?食貨志》記載:全國確定榷茶州縣主要集中在兩川、荊湘、福建、浙東等地,這些地方茶定為榷茶后,茶葉由國家統一收購,出口統一征稅,凡出口茶,由國家發券,各地憑券將茶葉運到主要口岸、參與國家的茶馬交易,當時鄂州有蒲圻、唐年、江夏可憑券將茶葉進入國家茶馬市場。據《唐代長江中游的經濟與社會》一書介紹,湘、鄂、贛三大茶區生產的茶葉除片茶外,還生產貢茶,即優質茶上貢朝庭支用。 晚唐時期,榷茶制度遭到破壞,商人紛紛“渡江博茶” (《全唐文》)。每到旺茶季節,各地商人自行到江州、鄂州、岳州收購茶葉,所收購茶葉則通過長江各江岸運輸出境,而長江中游地區就有江州(九江),鄂州(夏口)岳州(巴陵)三大口岸,而其實正是此時蒲圻石頭口赤壁磯也形成了一個相當規模的商阜碼頭,與城陵磯、夏口磯并稱三大阜頭。當時很多人慕名來到赤壁,主要有杜佑、李吉甫、李白、杜甫、杜牧、崔涂、竇參、孫元晏、胡曾、戴叔倫等,他們小住石頭口,尋覓古戰場,口嘗江南 名茶。赤壁磯之所以在唐代形成商阜碼頭,這與當時商人渡江博茶不無關系。這些商人博到的茶葉通過兩條茶馬古道和一條海上通道遠銷西域、南亞和歐州。 (二)宋代茶馬互市 《蒲圻志》載:宋景德年間,蒲圻大批茶葉銷往西域各族,從事茶馬交易。據《宋史?兵志》載:宋初,朝庭確認茶馬市場有河東,陜西,川峽三路,其河東路主銷蒙古及東亞,陜西路則出墩煌進入西亞、川峽路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經云貴川康進入吐蕃、天竺和南亞諸國。熙寧中,朝庭設茶馬官員,八年(公元1075年)詔稱“賣茶買馬,同為一事,準同提舉買馬(《宋史?兵志》)。宋承唐“榷茶之制,擇要會之地”,其中有荊湖路鄂州、岳州(《宋史?食貨志》)。國家規定茶葉主要品種有二類,“曰茶片,曰散茶。片茶蒸造貫卷模中串之”,并用竹編貯存“最為清潔”。這種茶主要是“以充歲貢及邦國之用”。其二為散茶,有雨前,雨后等十一類,確定這些茶的產區即有岳、鄂等州(《宋史?食貨志》)。國家并規定出境參與“茶馬交易”之茶憑券,各地茶商憑券出境。乾興年間,西北兵費不足,朝庭竟賞以茶給券,使之自行易馬。市場競爭使榷茶無法獨霸天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朝庭罷禁茶,行通商之法,允許民間交易,但“荊湖、江淮、兩浙、福建七路仍舊禁榷官賣”(《宋史?食貨志》),其中就包括了鄂州,這說明此七路(赤壁在內),茶仍由國家重點掌握參與各場“茶馬交易”。據統計:自淳熙以來,以茶市馬12994匹?墒堑搅四纤纬跄,因政治腐敗,“茶不以博馬惟市珠玉,故武備不修,遂致危弱如此‘‘(《宋史?食貨志》),終至屢敗于金,最后亡于元。 (三) 元明茶葉出口貿易 元代朝庭確認江西、湖廣兩行省茶葉參與對外貿易,凡出口茶憑朝庭發給茶引便于商販商人憑引對外出口,每引國家收銳銀12.5兩(《元史?食貨志》),赤壁屬湖廣,亦為茶葉出口產地之一。元代江南茶稅為國家主要財政收入,至元十四年江南茶稅銀6600錠,十八年增至24000錠;二十三年增至4萬錠,使茶農苦不堪言,二十六年罷江南茶課。大元元年復增江南茶課三千錠,皇慶二年“更定江南茶法,又增至192866錠。茶農無法生產紛紛毀茶園而異其它。天歷二年朝庭終罷茶課。 明代,茶葉生產采取輕賦稅,擴大出口,以此刺激茶葉生產,特別是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每次所帶貨物主要是茶葉、瓷器、鐵器、農具、絲綢等,這條海上貿易之路遠非昔日可比(《明史鄭和傳》)。陸路仍為唐宋茶馬古道進行茶馬互市!睹魇?食貨志》載:“番人嗜乳酷,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貯邊“易馬”。朝庭設“茶馬司”進行貿易,并“設茶局征其稅”。朝庭確定邊茶生產基地,“江南給引(出口券)販買法公私兩便(《明史?食貨志》)。國家初確定茶180斤市馬一匹,“茶課由馬給之”這例似于今天的關稅,后來逐步降至茶120斤市好馬一匹,茶50斤市馬駒一匹。當時邊茶生產基地湖廣主要是鄂州武昌府,而蒲圻在明代屬武昌府,明代赤壁是一個非常重要經濟和軍事重地,又是交通樞扭,特別是驛道自東向西縱貫全境,中途設官塘驛、港口驛兩處驛站,又設石頭口巡檢司和港口巡檢司,朝庭設巡檢司主要職責是檢查鹽茶。而赤壁不是鹽產地,因而主要是因茶市而設,據此又可推知明代赤壁茶葉生產,外銷之規模。 (四)清代,赤壁羊樓洞因茶而一躍為國際名鎮 赤壁茶業興衰有兩大因素,其一是政治氣候,即朝庭給發展方略,其二是憑借南北兩大出口口岸,即武昌和岳州。清代,漢口逐慚取代武昌而形成重要口岸,赤壁茶葉出口很大部分則通過漢口銷往世界各地。 自明末以來,赤壁茶開始銷往蒙古和俄羅斯。 晉商在蒲圻羊樓洞及湖南等地將茶葉壓制成茶餅、茶磚運到漢口,裝船溯漢水入襄樊唐白河口岸,換騾馬馱運,北出河南社旗,經洛陽過黃河,走山西晉城,長治、太原、大同,運抵河北張家口(少數抵呼和浩特),改由駝隊運往庫倫(今之蒙古國烏蘭巴托),再換牛車走150公里抵當時中俄邊境商埠恰克圖,全長3000多公里,行程三個月。 俄國客人所在的布里亞特正好位于蒙古國和貝加爾湖之間,恰克圖就在其境內。1927年,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俄方在此筑市場,中方在對應處筑“買賣城” (今之蒙古國阿爾丹布拉克),恰克圖成為當時歐洲與俄國的茶葉批銷中心。茶葉之路由此西延至布里亞特首府烏蘭烏德和西伯利亞最大城市伊爾庫茨克,經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新西伯利亞、鄂木斯克、秋明,葉卡捷琳堡、彼爾姆、柯斯特洛馬、雅羅斯拉夫終抵莫斯科。 中國和歐洲藉這條商道交換著物質和文明,馬克思在《俄國人和中國人》中就論及這條商道上的交易。以發現普氏野馬和發起羅布泊位置之爭而聞名的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克圖經庫倫、卡爾干到北京,他寫道:“在整個庫倫城和蒙古,流通最廣的等價交換物是磚茶,常被分割成小塊用于交易,一只羊合12到15塊磚茶,一峰駱駝合120塊——150塊,一只中國煙斗值2到5塊。老百姓常常背上一口袋磚茶甚至于拉一整車上集市交易購物,盧布與中國銀兩都不及磚茶!彼f,張家口運往恰克圖的茶葉在當年有20萬箱(每箱48公斤)。 “位于揚子江下游的漢口周圍的種植園是這些茶葉的主要產地”。 內蒙古作家鄧九剛以歸化(今呼和浩特)為中心寫了《茶葉之路》,劉曉航說他的《茶葉之路》將以漢口為中心與鄧氏所寫相銜接。 要說明的是:這條“茶葉之路”即是“茶馬古道”的另一表述。赤壁是“漢口茶”的種植基地和制茶基地,新編《武漢市志》清楚地記述了這一歷史的發展。 1861年漢口開埠,英商、俄商及法德日美商人蜂擁至鄂南直接收購茶葉運往漢口,甩開晉商的中間環節。漢口成為湘鄂豫皖贛諸省的茶市中心。據《武漢市志》:50年內,漢口每年出口茶葉80萬擔(一擔約合40公斤),最高達百萬擔,占全國茶葉出口的四至六成,茶葉成為漢口,中國輸出,俄國輸入的最大宗貨物之一。羊樓洞茶莊近百家,其中幾十家為外商所開。錢莊也應運而生。鎮上常住人口達4萬,F在廟前街、觀音街仍保存明清時老街風貌,依稀透著昔日的繁華。英俄茶商仿晉商用老茶葉蒸煮壓制成黑磚茶,后又用上等茶葉壓制成“米磚茶”,一戰時歐美軍人需要細紅茶,羊樓洞又生產紅茶,以柳條箱貯存運往國外。 羊樓洞用觀音泉和三條小溪的水制茶,當時就出現過“長盛川”、“巨盛川”、“三玉川”等“川”字號茶。今天的羊樓洞茶廠其實是建在4公里之遙的趙李橋鎮上,我們看到流水線上,壓茶機正將磚頭大的褐色茶磚壓上“川”字,這是羊樓洞的標志。 1863年起,俄國人在漢口江邊先后興建起順豐、新秦、阜昌三大機器制茶廠,將羊樓洞等地收購來的茶葉加工成磚茶和紅茶。當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抵張家口后,款待他的正是幾個在漢口開茶廠的俄國代理商。這是漢口第一批近代工廠。1905年西伯利亞大鐵路貫通,茶葉從海參崴裝火車,茶葉之路全線廢棄。 但赤壁的磚茶經同這條茶馬古道上的新線銷往蒙古、俄羅斯和中亞的吉爾吉斯坦、哈薩克、塔吉克斯坦等國一直未曾間斷,一直持續到1938年侵略中國的日本占領蒲圻。 赤壁茶與茶馬古道的地方文獻、實物依據 我們說赤壁茶有著二千多年的歷史,赤壁又是茶馬古道的一個起點,這些都是有充分的地方文獻、實物依據的。 (一)地理依據 赤壁市地理劃分具有六山二水二分田,山地達一半以上,土壤以江南紅壤為主,適于茶葉生長,幾乎所有的山上都有野生茶葉,同時還生長矮腳茶和山茶,F存于羊樓洞松峰山上的一株人工種植的老茶樹,距今已有1180年歷史。赤壁自宋以來設有四鎮六市,四鎮為鮑口(赤壁城區)、官塘驛、趙李橋、汀泗橋。六市:羊樓洞、新店、石頭口、黃龍、神山、泉口。這四鎮六市主要是茶葉、楠竹、苧麻等物資集散地。這四鎮六市依一條驛道和三條水系。趙李橋、鮑口、官塘驛,汀泗橋全在一條驛道上,又居潘水,陸水、泗水的中心部位,其它六市全部在黃蓋湖、陸水、西梁湖三條水系上,這給茶葉等物資運輸提供便利。羊樓洞和新店同屬黃蓋湖水系,經潘河而出長江,現存的羊樓洞,新店明清古街道是昔日的主要茶市、潘河漲水季節,茶葉可直接在趙李橋或港口裝運,兩處均距羊樓洞2公里?菟竟澅仨氃谛碌昶疬\、故如今新店石板古街上留下了三寸寬的獨輪車車轍印跡,據《武漢晚報》2002年4月21日《古道覓蹤》一文介紹:當年清明節,有三位俄羅斯人尋覓“茶馬古道”來到羊樓洞,找到了當年漢口茶的真正種植和生產基地。明末清初,羊樓洞人口達到4萬多人,茶廠、商阜、錢莊三百余家,直到清末還有小漢口之稱。趙李橋鎮北面10多公里遠有新店鎮,也保存有兩三條明清老街,一律青石板路,兩邊店鋪住宅均是木結構,中有石砌天井。街外側是蟠河,昔日羊樓洞的茶葉在河邊泥灣碼頭上船,順河運往黃蓋湖。再入長江運到漢口。碼頭上方有個清真寺,已存100多年了;一戶姓定的回族人家守著它?菟,羊樓洞茶用雞公車經北山,中經七里沖至張家嶺長達6公里一條石板路運出,這條茶馬古道近年建成水泥路面,如恢復石板路面還是一條重要的旅游觀光線路。 (二)地方文獻依據 本文前面已引證了大量歷史文獻,敘述了赤壁茶與茶馬古道的歷史。特別要一提的是《清史稿?食貨志》更為清楚的記述了歷史上“蒲圻茶葉貯邊易馬”的歷史地位,并載:“湖北蒲圻、崇陽、通城等七縣”由國家將茶引直接發給種茶園戶,憑引銷往邊疆。并稱蒲圻紅茶、綠茶多銷歐美!肚迨犯?食貨志》還載蒲圻茶葉經張家口銷往鄂爾多斯部落,還載:山西商人在兩湖販茶銷新疆南北路,又湖北茶經云、貴、川、康銷西藏、印度及南亞。明清兩朝蒲圻茶業在《湖北通志》、 《蒲圻縣志》等地方文獻中均有類似記述,本文不予重復。但《蒲圻縣志》所載有幾處需要一提: 其一: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別有紅簽書小字,西商監制自芙蓉。這首詩一是說蒲圻是茶鄉,茶鄉人以茶為生。二是:磚茶。這種磚茶有西商監制,西商即山西商人和外商,清代乾隆,道光年間有俄、德等國商人投資辦廠,但經營的老板主要晉商。三是制茶地點“芙蓉山”,羊樓洞的芙蓉山,亦稱松峰山。 其二:赤壁人唐宋至清代“生涯強半在西川”,在西川(即四川)經營茶葉買賣的人不在少數,特別是在“花如許”的錦官城(成都)里,很少回家,不知“誤了多少春閨少女”難得和丈夫在一起。這是當年赤壁人常年奔波在茶馬古道上的真實寫照。 其三:“謀生及四川”與“還上洞庭船”。這里謀生及四川與前意同,而“還上洞庭船”即是說赤壁茶商將茶葉水運至洞庭湖,再溯江西上入川,給茶馬古道不斷補充貨源。 其四:蒲圻稅收“桑麻全不稅,山澤半于田”,山產茶葉和楠竹是主要稅課來源,竟與田里的稻麥等作物相等。因何桑麻不稅,這有個傳說:明嘉靖年間廖道南回鄉省親,無以報鄉親,就用密糖在金殿外寫了“蒲圻桑麻不稅”幾個大字,被螞蟻爬上去了,皇帝見了,口念幾字,廖道南忙跪在地下“謝主隆恩”就這樣給蒲圻免了桑麻稅。 其五:明清兩朝蒲圻文人在其詩賦中寫采茶制茶,賣茶飲茶者有廖道南、廖漢、魏方復、謝允璜、李標、張開東、周順倜等20余人,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赤壁茶業興衰。據《新溪景物志》記載:羊樓洞茶葉經新店出江情景,稱“夏汛來時,則外江舟楫,如貫而入,沿阜舷艄相錯,桅檣林立,夏口、岳州貨輪亦鼓浪來港,吞吐食貨。埠頭牙行,茶肆,商賈云集,裝卸吆喝,甚囂塵上,企踵橋頭,儼然一幅《清明上河圖》映于眠底也”,《影廊主人文集》還載:“清末海禁開后,各地通商口岸商業趨向繁榮,漢口商會成立后,蒲臨(湖南臨湘)二邑相繼成立商會,管理茶務出口”。新店《余氏族譜》載“新店有水運之便,有羊樓洞磚茶賴以轉運之物,鄂之蒲、崇、通,湘之平江,贛之修水之土產與外江來貨,均以此為聚散地”。這些地方文獻均足證赤壁茶葉與茶馬古道之關系。 (三)出土文物依據 出土文物證明赤壁茶與茶馬古道者有以下幾件 其一、東漢至東吳的青四耳罐,據1990年8月2日《中國文物報》稱“此為貯茶器物。 其二、貼花青瓷茶碗:出土于新店,為東吳至六朝時期士大夫飲茶具,茶水泡入,貼花閃灼飄浮,精美致極。 其三:東漢廣寒鏡《蒲圻文藝志》載: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赤壁石頭口診所蔡繼番在南屏山下掘墓所得上鑄“廣寒西蜀,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銘文。此鏡產于四川,而進入赤壁,很可能是茶馬古道上貿易之物。 其四:蜀漢直銖五百銅幣,此錢鑄于三國蜀漢,而出土于赤壁,亦可能為茶馬古道上流通的貨幣。 其五:據《南史?宋書?符瑞志》載:孝武大明七年(公元463年)六月,蒲圻出獨足銅路鼓一件,此物每行一里,有銅人自動擊鼓,是一種記算里程的工具,它很可能更多為于茶馬古道上的商旅所使用。 其六:宋代碧綠茶碗在新店至泉口均有出土,可見宋代飲茶之俗已深入民間。 其七:赤壁出土秦半兩,漢五銖,東吳大泉當千,大泉五百,唐開元通寶,宋紹圣通寶,崇寧重寶,熙寧元寶直至明清銅錢數以千計,并出土有晉國布幣,蜀漢的直銖,西夏“鳳翔元寶”等錢幣,這是茶葉等商品流通的依據。 赤壁,古代作為“南楚巨縣”(《唐岳縣記》),經濟上,特別是茶業有過歷史的輝煌,我們探討赤壁茶與茶馬古道之關系,這對我們今天以此為借鑒認識赤壁、開發赤壁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我們期待著赤壁市新的茶葉經濟的騰飛。
|